1919年,德国仍处于一战失败带来的动荡之中,君主制的废除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位于德国魏玛的美术学院和应用艺术学院合并,成为第一所包豪斯。学校成立的目的在于消除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隔阂与脱离,并结合两种职业的才能,以达成他们认为已消失在隔阂中的统一的建筑感。包豪斯的学生放弃了欧洲传统学校制定的设计标准的框架,并尝试使用天然材料,抽象形式以及依靠自己的直觉。尽管这所学校的作品最初定义为表现主义,但到1922年,它已发展为与新兴的国际风格更为契合的形式。[1]
1923年的包豪斯作品展完美地体现了这种不断变化的设计角度。根植于学校的根基,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由物品或图片组成的画廊,而是一整幢摆满包豪斯学生作品的房屋。由乔治·莫奇与阿道夫·梅耶共同设计的号角屋,正如名字的德文含义,是经济适用房的原型,可以快速低成本地批量生产。实验性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使用不仅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且完美契合了包豪斯课程中对于功能主义的日益关注。[2]
莫奇是包豪斯的一名画家与教师,当学校宣布要举办样板房竞赛时,他已经在为自己和妻子设计房屋。他的获奖作品简洁而大胆: 方形的平面设计,一圈房间围绕着中央的客厅。每个空间都被设计出明确的使用流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业设计,使其不会被用于任何其他目的。[3] 除了起居室,样板房还包括男主人的房间、女主人的房间、儿童房、客房、餐厅、厨房和一个小工作空间。[4]
在号角屋中,客厅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由于位于房屋中心,客厅的采光通过分布在每堵墙顶部的天窗实现。因此,客厅部分高出的体量投射在房屋其他部分的屋顶上,使其从室外也明显可见。这也有助于区分房屋内部的空间,升高天花板来容纳天窗使得起居室高于周围的空间。绝对性的占地面积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起居室面积为36平方米,占据了整栋房子三分之一的面积。[5,6]
包豪斯学院师生设计的家具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房屋内的空间。客厅里摆放着标准长度的简单化木制桌椅。没有任何多余的色彩或装饰,这些桌椅使人很容易联想起荷兰设计师Gerrit Rietveld设计的椅子。地上铺着设计有流畅抽象图案的地毯,反映出从个人手工艺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转变。[7] 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有一套由木雕专业学生Alma Buscher设计的模块化木箱,使得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较小的盒子可以作为儿童座椅,而较大的盒子既可以同样作为椅子放在两侧或一端,也可以作为儿童桌或成人座椅。另一个带有门和窗户的单元在关闭时可以用作展示柜,一旦打开,则成为理想的木偶剧院。[8]
没有什么空间比厨房更能表达包豪斯对现代主义的新追求。当时的各种文章,如1915年的《家庭科学管理》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取消厨房里所有与做饭无关的活动,以缩小厨房空间,减少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操作与简化烹饪流程。(《家庭科学管理》在号角屋展览的前一年第一次用德语出版,这可能并非巧合。)[9] 除了独立单元,厨房空间的特点是覆盖在连续的工作台面上的壁挂式橱柜,所有这些都具有极简的美学特征。一套由包豪斯粘土工作室生产的陶瓷储物罐,同样简单地放置在柜子的顶部。[10]
由于号角屋旨在用作战后德国批量生产的经济适用房的模板,因此其中的多项创新功能来自降低成本的需求。墙壁和天花板由水泥粘结的矿渣混凝土砌块制成,这也是一种相对较轻的砌体材料。夹在两层砌块之间的Torfoleum隔热层创造出运输和取暖成本都更加低廉的围护体系,房屋建成后,供暖成本比使用其他结构体系的现代住宅低50%。装饰材料的选择也部分出于成本的考虑: 油毡地板当时在德国被课以重税,因此厨房的地板选择了三氯林作为替代材料。[11]
房屋的布局也旨在促进相对更加经济的生活方式。莫奇的设计将传统上分开的起居空间联系起来,以便更实际地满足住户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从厨房穿过餐厅到儿童房的轴线设计使得家庭主妇在厨房时也可以同时履行照看孩子的职责,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即使有了这些措施,包豪斯的号角屋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过于奢华的指责——这是迎合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市场的不幸结果。中产阶级可以通过其迅速增长的购买力来维持他们的设计。[12]
1923年8月15日,号角屋向公众开放,并举办了为期8周的包豪斯展览,直到9月30日结束。尽管计划建造第一座新建筑并最终扩展为包豪斯校园,但1924年的大幅预算削减,以及包豪斯随后在1925年迁往德绍,使得这些计划被迫搁浅。在随后的十几年中,这栋房子先后成为一名律师和一名德国军官的住所,在二战结束后又成为一名包豪斯教授及其家人的住所。1996年,号角屋连同其它各种包豪斯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之后的翻新工程使1923年的展览上的许多功能得以再现或复原。现在,在首次亮相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代表包豪斯当年刚开始发展时的标志性设计理念,号角屋再次成为其设计理想的纪念碑。
译者:王梦薇
参考文献
[1] Curtis, William J. 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6. p184-193.
[2] Raizman, David Seth.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Old Tappan, NJ: Pearson Publishing, 2003. p184-185.
[3] Fabrizi, Mariabruna. "A Prototypal House at the Bauhaus: The “Haus am Horn” by Georg..." SOCKS. May 31, 2016. Accessed May 21, 2017. [access].
[4] Zimmermann, Eva. "An Architectural Icon: The World’s First Bauhaus Building." Houzz. June 2, 2016. Accessed May 20, 2017. [access].
[5] "Haus am Horn." Architectuul. March 21, 2011. Accessed May 22, 2017. [access].
[6] Zimmermann.
[7] Raizman, p185.
[8] Zimmermann.
[9] Woodham, Jonathan M. Twentieth Century Design.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1997. p49.
[10] Raizman, p185-186.
[11] Zimmermann.
[12] Bergdoll, Barry, and Leah Dickerman. Bauhaus: 1919-1933: Workshops for Modernity. New York, NY: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9. p48.
[13] Zimmermann.
-
建筑师: Georg Muche
- 项目年份: 1923
-
摄影师:Cameron Blaylock
This AD Classic features a series of exclusive images by Cameron Blaylock, photographed in May 2017.